《智慧转型升级下的医院内血糖管理实践与思考》以“瑞特模式”回应临床“数据孤岛”问题
“慢病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。”近期,在权威医学期刊《中华糖尿病杂志》发表的《智慧转型升级下的医院内血糖管理实践与思考》一文中,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王煜非教授如是表示。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口老龄化的加快,慢病患者不断增加,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逐步凸显。单纯靠传统人工粗放式管理,已无法有效满足慢病管理的需求。随着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,如何把慢病管理这一项系统性的“大工程”运转好,正在成为有关我国国计民生、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。
那么,面对现阶段慢性病发病率高、患病人数多、病情持续时间长、病因复杂、治疗累积费用高等现实状况,医疗从业者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思考和变革,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?在血糖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与演绎中,从业者又该如何找到高质、高效、高水平的实践路径?
传统糖尿病管理模式迎来重塑,信息化成为医疗机构攻坚方向
当前,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,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发布第10版的《全球糖尿病地图》,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为5.37亿,其中约有44.7%(2.4亿)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未被确诊。而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有1.4亿,其中未确诊的比例达51.7%。
在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症状发病率日益走高的背景下,非内分泌科室的血糖异常患者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,这也导致糖尿病患者的院内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。现有国外研究数据显示,约38%的住院患者发生过高血糖,其中26 %有已知糖尿病史,12%无糖尿病史,而ICU的患者中高血糖发生率高达29% -100%。不少内分泌学专家认为,对于住院患者而言,血糖异常不仅发生率高,潜在人群和隐性患者以及涉及的科室也多,对患者预后影响大,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诊疗和控制,将会加重患者本人的健康损失和经济负担。而为了解决住院患者病情复杂,治疗程序多变,专业化及信息化水平不强等一系列痛点,亟需探索并建立跨学科、跨专业、全覆盖的住院患者血糖管理模式。